基金项目: 河北省卫生厅2010年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编号:20100481);; 河北省2009年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资助项目(编号:09276102D-46);; 张家口市2008年科学技术与发展指令计划资助项目(编号:0807045D-10);; 河北北方学院2009年校级科研指令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9036)
作者:王海波;杨新明;赵御森;
关键词:带蒂筋膜瓣;;膜引导性骨再生;;组织工程骨;;超临界骨缺损
DOI:10.19405/j.cnki.issn1000-1492.2013.09.012
〔摘 要〕 目的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将带蒂筋膜瓣作为膜引导材料,研究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设为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并在第4、8、12、16周后进行标本大体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及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实验组一般情况表现优于对照组;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优于对照组;X射线检查结果示实验组强于对照组;修复区组织学检查新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两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后,膜下空间及植骨区得到更好的维持,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