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6 03 346-348
字体:大 中 小
基金项目: 国家863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1AA227031)
作者:周顺铭;杨森;李伟;王剑;何素敏;梁燕华;王红艳;张学军;
关键词:瘢痕疙瘩;;流行病学;;遗传度
DOI:10.19405/j.cnki.issn1000-1492.2006.03.037
〔摘 要〕 目的了解中国人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550例瘢痕疙瘩先证者流行病学分析并用Falconer法计算遗传度。结果发病年龄(22·61±12·34)岁,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有家系患者比无家系患者病情更重且此种差异有显著性(χ2=8·430,P<0·05)。有家系患者中58·20%为多发患者,而无家系患者中该比例为47·4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5·167,P<0·05)。患者一、二和三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是71·55%、40·51%和17·14%,加权平均遗传度为58·89%。结论年轻人好发且无性别差异,遗传因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