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入选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收录期刊        
  •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生命科学文摘数据库》收录期刊
  •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ProQeust数据库》收录期刊
  • 《全球公共卫生数据库》收录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24》收录期刊
  • 安徽省“精品栏目”期刊(2022年)       
  •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优秀科技期刊(2022年)
  • 安徽省“十佳科技期刊” (2023年)

合肥地区住院药疹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03 v.46 257     字体:

基金项目:

作者:曹婷婷;张安平;

关键词:

DOI:10.19405/j.cnki.issn1000-1492.2011.03.015

〔摘 要〕 目的探讨药疹发生的致病因素、临床特征及防治方法。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附属省立医院皮肤科1998年12月~2007年12月间1 133例住院药疹患者资料,按照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致病药物种类、皮疹类型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系统分析药疹发生的诱因与药物种类,比较药疹发生与原发疾病、致病药物与皮疹类型、致病药物与疾病程度的相互关系,以及重症与非重症药疹的临床转归等。结果药疹发生的平均年龄为(42.52±19.94)岁,男女性别比为1∶1.06,常见的致病药物种类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40.60%)、镇静催眠抗癫痫药(11.39%)和解热镇痛类(10.24%)。药疹类型中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占45.46%,荨麻疹型占18.71%,多性红斑型占15.71%。引起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药疹的致病药物为青霉素类(33.39%)、头孢菌素类(14.76%)和解热镇痛类(10.49%);引起荨麻疹型药疹的致病药物为头孢类(26.89%)、青霉素类(25.47%)、血清制品及疫苗(18.40%)、镇静催眠抗癫痫药(15.57%);引起多形红斑型药疹的致病药物为头孢菌素类(22.47%)、中(成)药类(13.48%)和青霉素类(13.48%)。重症药疹类型有重症多形红斑型(2.21%)、剥脱性皮炎型(4.77%)和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2.56%),其致病药物主要为镇静催眠抗癫痫药(42.59%)、抗痛风药(21.30%)和解热镇痛类(10.19%)。固定性药疹74例(6.53%),磺胺类药物引起37例,其中男54例,女20例。1133例药疹患者中因上呼吸道感染而用药后患药疹者602例(53.13%),原发病为癫痫者121例(10.68%)、痛风102例(9.01%)、皮肤病71例(6.27%)、消化系统63例(5.56%)、妇科疾病59例(5.21%)、外伤及咬伤30例(2.65%)、神经系统疾病18例(1.59%)、心血管疾病13例(1.15%),而其它疾病引起药疹54例(4.76%)。非重症药疹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者572例(55.80%),重症者30例(27.78%)。与其他非重症药疹相比,重症药疹常伴高热、口腔黏膜损害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皮质类固醇治疗剂量显著高于非重症组。结论药疹患者以年轻人多见,男女发病比例无明显差异。药疹的致病药物主要为抗生素类、镇静催眠抗癫痫药和解热镇痛药类。药疹类型排前三位的分别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荨麻疹型和多形红斑型;引起这三种药疹最常见的药物依次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镇静催眠抗癫痫药;导致重症药疹最常见的药物为镇静催眠抗癫痫药。磺胺类药物主要引起固定性药疹,固定性药疹男性发病人数显著多于女性。药疹最常见的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重症与非重症组发病性别、潜伏期及发病年龄无明显差异。但重症药疹常伴高热、黏膜损害以及肝肾功能损害,预后较非重症组差异明显,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剂量显著高于非重症组。